在线
|
没错,你没有看错,这是一个非医学专业的非专业浅析核磁共振原理的文章,内容来自于核磁共振工作原理这个视频,当然本人不是从B站上看到的,遂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将视频看了三遍左右,现将一些内容记录下来。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核磁共振能用来检查哪些问题?
“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如下:1、神经系统病变。如神经系统肿瘤、外伤、炎性病变等。2、骨与关节系统病变。如骨内感染、肿瘤等。3、胸腹腔、盆腔疾病。如诊断胸部、腹部以及盆腔内的脏器的各种病变。4、心血管系统。如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积液等。”(此结果来自百度搜索)。在本文中,我们用脑检查来说明核磁共振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原理。
- 在脑检查中我们会涉及到这三个脑组织脑脊液,脑白质,脑灰质,这三个脑组织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由氢原子组成,由于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所以下文都将用质子来代替说明。我们都知道,质子本身带电,由于其自身自转会产生磁场,但由于在人脑组织中的质子是均匀随机分布的,磁场会相互抵消,所以人的大脑并不存在磁性,除非我们给脑袋施加一个主磁场Bo,在主磁场的作用下,质子会分裂为两个能级,一个高能级,一个低能级,低能级质子产生的磁场方向与主磁场同向,而且低能级总会比高能级多几个(此时就会产生磁矩,可以理解为磁场)。
-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进动:质子本身会进行自转,而且会以Bo为轴偏斜一些角度进行转动,这种陀螺式的转动就叫进动,绕Bo旋转的角频率就是进动频率
进动频率计算方式为
其中,γ为磁旋比,由此公式我们可知进动频率与主磁场的强度成正比。进动的质子其磁矩可以分解为横向的磁矩和纵向的磁矩,如下图所示
横向的磁矩相互抵消而纵向的磁矩由于低能级质子比高能级质子多,多出来的这些纵向磁矩分量会让脑子产生一个向上的宏观磁化量Mo,所以你的脑子现在是一个大磁体,此时再对脑子施加一个射频脉冲,只要射频频率与进动频率相同,Mo就会发生倾倒,从而使质子产生一个螺旋式倾倒运动。从量子力学的能量角度来解释,
两个能级的能量差
而
所以
射频脉冲携带的能量
量子力学规定,若
则低能级质子就能吸收能量跃迁至高能级质子,即
进动频率必须与射频频率相同,这就是核磁共振所谓的共振。当低能级与高能级质子数量相等时,磁化量Mo就会消失,那为什么还会说质子发生了倾倒运动呢?
- 这是因为脉冲对质子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相聚和,相,相位即就是质子绕进动周旋转的角度,射频脉冲让所有质子按照统一步调进行旋转聚合,最后一累计,纵向磁分量就会慢慢消失,横向磁分量增加,两者一叠加就会使质子发生倾倒运动,脉冲消失,也就是失相,高能量质子就会向低能量质子回位,纵向磁分量就会恢复,这两个磁分量恢复的过程叫做弛豫。习惯上将纵向分量恢复至稳态的63%的时间定义为T1,横向分量降至最大值的37%的时间定义为T2,而信号正有横向磁向量产生,因此在四周放置一个接收线圈,磁场与线圈切割,由于横向磁分量不断减小,所以会产生一个信号强度不断减小的电信号
信号强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而磁场强度又和质子数量成正比,所以质子数量越多即质子密度越大,信号强度越大,反映在图像上就是越亮。这就是原始的成像方式。由于这种成像方式直接采集信号,所以图像上的组织区分不是很明显,所以就有了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加权可以理解为突出的意思。
对信号采样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常用于检查伴随水肿的组织病变
在T1成像下
在T2成像下
- 脑脊液—高亮的白色
- 脑白质—非常灰淡
- 脑灰质—亮度次于脑白质
所以有T1看解剖,T2 看病变
如果有肿瘤,在T2成像下是这样的
我们常常拿到的核磁共振结果上Tx后面会跟一个flair,这个的意思是液体抑制反转恢复,目的是抑制脑脊液的信号提高病变的识别率。
至此,我们将核磁共振的科普性内容作了说明。但这只是核磁共振的开始,上述我们提到质子的密度导致了成像,那怎么知道质子的密度呢,这牵扯到多维的傅里叶变换,目的就是求出脑组织的密度大小,在医学中有一个概念叫k空间,这是原始信号到图像之间的过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原视频。
来源:https://blog.csdn.net/m0_37772653/article/details/12332781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