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互联

 找回密码
 注册[Register]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登录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回复: 0
收起左侧

你可能被这样的MRI图像骗了很多年

[复制链接]

  离线 

发表于 2023-2-15 12: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人体内的一些部位由于一些特殊组织成分的影响,在进行MRI成像时测得的MRI信号强度会随着测量方向的改变而变化。这种特殊的MRI信号强度的改变不仅会影响我们对MRI图像的判读,甚至还会造成误诊的发生。




1.png

退行性改变?撕裂?


本期内容:
什么是魔角效应(MAE)?
魔角效应出现在哪些部位?
魔角效应的MRI表现?
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魔角效应?
如何避免魔角效应?


什么是魔角效应?

  • 在正常情况下,肌腱或关节软骨各层中的胶原纤维排列的方向是不同的,其在各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为各向异性;此种组织可以改变其中的水分子的运动,其测得的MRI信号会随着测量方向的改变而变化。
  • 水分子与胶原纤维在偶极-偶极效应的作用下,具有很短的T2时间。肌腱在MRI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关节软骨各层中的T2时间有所差别,可呈现出分层的表现。
  • 但在特定角度的MRI成像时,这些组织在较短的TE成像序列上可表现为局部异常增高的高信号,该信号的增高程度与主磁场B0的夹角相关,当这些结构与主磁场夹角在54.74°(约55°)时,信号增高程度达到最大,这种现象称为“魔角效应”。
2.png



在TE值固定的情况下,其MR信号强度在一定的角宽内随着夹角的变化而改变。
在短TE成像序列上表现为异常增高的高信号,该信号的增高程度与此夹角相关,当夹角为55°时,信号增高程度达到最大。这种异常增高的信号常见于短TE序列的T1WI和PDWI序列上,正常的肌腱局部会表现为高信号。


3.png

在MRI成像中,如果肌腱和主磁场的夹角接近55°,则肌腱的局部会在T1WI和PDWI上显示为高信号,但其在长TE序列(如T2WI )上显示为正常。这种魔角效应的存在可能会与病理情况相混淆,引起对MRI信号的误解读。



魔角效应常出现在哪些部位?
对于魔角效应,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在肩关节和跟腱的扫描中;魔角效应常出现在含有致密且呈各向异性的特殊组织结构的部位,如常见于由胶原纤维构成的肌腱、韧带及关节软骨等部位,需要指出的是魔角效应不仅仅只局限于肌腱及软骨,它可以出现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如MRI的神经成像中也会产生。


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魔角效应?

  • 致密且呈各向异性的特殊组织结构,如由胶原纤维构成的肌腱、韧带及关节软骨等。

  • 成像结构与主磁场呈55°夹角。

  • 使用较短TE成像序列,如SE序列或GRE序列的T1WI及PDWI,SE序列更常见。

魔角效应可出现在含有上述组织(但不仅仅局限于含有纤维蛋白的组织)的任何部位(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髋关节、椎间盘等),任何方位(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



如何避免魔角效应?
1. 适当的增加TE值。虽然TE值不是决定魔角效应的唯一因素,但改变它是改善魔角效应最有效的一个因素。
4.gif

左图:TE 35ms; 魔角现象较明显。右图:TE 70ms;无明显魔角现象。
在魔角的方向,肌腱的T2值会延长,在进行短TE成像时表现结果就是MRI信号强度的增加;在进行TE值较长的序列成像时,这种信号强度的改变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对于四肢关节的扫描常采用较短TE的序列扫描,如T1WI、PDWI和处于PDWI和T2WI之间的中间权重序列为主。所以为了避免魔角效应引起对MRI图像信号的误解读,在进行关节扫描时建议扫描序列中至少要有一个长TE的序列。


2.改变扫描体位来避免魔角效应。

5.png

在摆放扫描部位时尽量避免扫描部位与主磁场呈50°-60°夹角,如膝关节、跟腱的扫描。


魔角效应与主磁场的夹角密切相关,在进行这些部位的MRI信号解读时需多序列多方位观察对比,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对MRI信号的误解读。魔角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大多是对诊断无益的伪影;但同时魔角效应可用于肌腱、腱鞘、关节软骨等一些富含胶原纤维组织的MRI特殊成像中,可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Bydder G M . New Approaches t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Tendons, Ligaments, and Menisci[J]. Spine, 2002, 27.S,
雷格格,张光锋,贾慧惠,吴继志,常严,易佩伟,盛茂,杨晓冬.短T2组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0,37(5):594-598.
哈希米, 布拉德利, 利桑帝,等. MRI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J, Erickson, et al. The &quot;magic angle&quot; effect: background physics and clinical relevance.[J]. Radiology, 1993.
伍兵,王玉,邓开鸿.磁共振&quot;魔角效应&quot;新技术的临床应用[J].华西医学,2004,19(1):151-151.
Li T , Mirowitz S A . Manifestation of magic angle phenomenon: comparative study on effects of varying echo time and tendon orientation among various MR sequences.[J].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003, 21(7):741-744.
B.Kastler. 深入了解MRI基础[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Richardson M L , Behrang A , Richards T L . Some new angles on the magic angle: what MSK radiologists know and don&#39;t know about this phenomenon[J]. Skeletal Radiology, 2018, 47:1673-1681.
·END·



来源:磁共振之家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4823046351326465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醒:禁止复制他人回复等『恶意灌水』行为,违者重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ister]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한국 사람 日本語 Deutsch русский بالعربية TÜRKÇE português คนไทย french

QQ|RSS订阅|小黑屋|处罚记录|手机版|联系我们|Archiver|医工互联 |粤ICP备2021178090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6:20 , Processed in 0.275517 second(s), 6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Copyright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