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断研究,炎症性肠病(IBD)的诊疗技术逐渐成熟,但就目前临床发展现状来看,对IBD的诊疗与认知还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在IBD诊疗同质化、诊疗质量控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期内容将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主任江学良教授为大家带来“从内镜质控标准谈规范化个体化操作”专题分享。江主任将从肠道准备、内镜诊断、辅助检查、活检病理、术后随访5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讲解。
内镜检查是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和诊断标准,贯穿了炎症性肠病的诊疗、治疗、评估及随访过程,有利于帮助医生评估病变范围及疾病活动程度,在判断临床治疗效果、炎症性肠病达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NO.1肠道准备
肠道准备不充分所导致的内镜检查结果欠佳是导致IBD患者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外权威指南及研究均指出:理想的肠道清洁药物应兼顾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3个方面,不应影响结肠黏膜的肉眼或组织学可视化,也不应导致液体或电解质的不平衡。其中,安全性是必备条件。
目前,临床上有很多可用的肠道准备药物,普遍被使用的是聚乙二醇。但因为使用过程需要服用大量液体等弊端,对于老幼人群及IBD患者而言不太友好。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调整聚乙二醇的服用计量。在内镜检查前1-2天采用无渣半流质及流质饮食,肠道清洁剂首选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同时服用西甲硅油祛泡剂,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黏膜炎症或溃疡的盐类清肠剂。
NO.2内镜诊断
内镜诊断适用于不明原因的腹泻、便血超过数周、对症处理无缓解、临床疑诊IBD患者以及IBD患者复查评估等情况。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表现为:病变呈弥漫、连续性,表面糜烂和浅溃疡,有合并症者溃疡形态多样;次要表现为:病变以直肠最重、近端渐轻。少部分治疗后患者可表现为直肠或部分节段病变较轻,同时应明确病变累及范围,阑尾孔周围和末端回肠情况。
临床上应从肠道炎症、血管纹理、溃疡形态、出血程度,以及有无狭窄、明显出血、肠腔扩张和异型增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时,还要对特定性病变具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明确累及范围,以便于判断病程及病变范围。
NO.3辅助检查
临床可采用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进行辅助检查。
·放大内镜:通过放大和染色内镜,直接观察黏膜表面腺管开口、上皮细胞特征和血管结构形态变化,初步判断病变特征,并能行靶向活检,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
·超声内镜:可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深度进行有效显示。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在重度炎症周围可发现大量淋巴结,但随病情好转,淋巴结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NO.4活检病理
此外,进行内镜检查时,也要注重病理活检的质量。
·疑诊UC时,推荐在病变与正常黏膜交界处和外观正常黏膜处活检,每个病变节段取≥2块活检;
·UC监测时建议对每个节段(取2块)及可疑部位进行活检;
·各种增生性病灶,推荐放大或染色内镜观察,对可疑病灶进行靶向活检;
·初次行诊断性结肠镜检查时,如条件允许,应在末段回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分别取病理活检≥2块;
·复查结肠镜检查时,可在病变部位、与正常黏膜交界处,外观正常部位分别取病理活检;
·疑诊克罗恩病(CD)时,推荐在典型溃疡边缘、肉芽增生处、炎症改变明显、肠腔狭窄和外观正常黏膜处活检,每处2块,必要时适当增加。
NO.5术后随访
UC患者随访建议如下:(具体应结合病情决定)
➽诱导期:第3-4个月内镜复查;
➽维持早期:第6-12个月;
➽长期维持稳定期:每12-24个月内镜复查;
➽长程监测:病程超过8-10年或有相关肠外并发症者,参照UC癌变内镜监测部分。
CD患者随访建议如下:(具体应结合病情决定)
➽上消化道病变者:3-6个月后复查胃镜;
➽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者:12个月后复查全结肠镜或小肠内镜;
➽生物制剂治疗者:6-9个月后复查内镜。
文字:星星之火
排版:星星之火
审核:小叶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5********9199777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