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
文/马恬蕾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内镜相关器械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各类内镜诊疗的数量在各级医院都不呈现增长趋势。内镜深入人体进行诊疗操作,与患者消化道、气管黏膜、分泌物等密切接触,在诊疗及内镜转运、洗消过程中如有不规范操作,极易引起医源性感染。同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对于管理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怎样从规划开始合理地部署内镜中心,从建筑布局和工艺流程少减少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尽可能地提高耗材、能源等物资的效价比,是目前医院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及落实的问题。
壹、内镜中心的形式
从1983年电子内窥镜问世,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内镜检查用房的形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感染控制要求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最初一代的内镜室,检查与洗消在同一个房间内完成,这对于医患的安全医疗质量的保障都存在严重隐患。当时内镜检查由于数量及操作种类有限,在这样的环境下尚可开展工作。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明确了内镜诊疗与清洗消毒应在不同房间内完成,这是内镜检查室一个重要的变化。诊疗与洗消的分离,很大程度上分别保证了医疗治疗和消毒灭菌的质量,这也提供对诊疗工作和灭菌操作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的基础。
随着麻醉下胃肠镜技术的推广,内镜中心又将诊疗区与检查准备区、麻醉复苏区整合在同一空间中。伴随洁净手术部与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日渐规模化、系统化,内镜中心借鉴和整合这两个部门的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了集合诊疗、消毒供应为一体的,能够全方位服务医护人员与就诊患者的整合化模式。
医院常见的内镜包含胃肠镜、气管镜、喉镜、宫腔镜,所属科室不同,面向的患者类群差别也较大。内镜检查区域通常设置在医技区内,兼顾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根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要求,不同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因此各类内镜的操作应分别独立设置诊疗区域。内镜工作区的设置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类。分散式更多地考虑内镜检查与相应科室其他医疗区域的相关性来布置内镜检查室,使得各类内镜分散在医院各个区域。集中式则将各类内镜检查区合并,建立综合性的内镜中心,在其中分别独立设置各类内镜诊疗区。
集中式内镜中心的设置要考虑医院的具体情况,以便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以及整合医疗资源为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整合,而不是盲目地归拢与合并。以某医院内镜中心为例,其将胃肠镜、喉镜、气管镜整合,建立综合化内镜中心,但是同时也保证了分区化的设置,确保业务独立发展的同时兼顾管理的统一高效。
图1 内镜中心组成
贰、内镜中心的布局与流程
内镜中心呈“五区三通道”布局,设有候诊区、内镜诊疗区、麻醉复苏区、清洗储存区以及办公生活区。医护人员流线、患者流线以及内镜处理流线分别设置,流线的区分一方面可以提高诊疗过程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患者与污染器械和医疗废物的接触可能,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按照上述“五区三通道”的设置,工作人员经专用入口进入办公生活区,由内部走道进入诊疗区。患者经一次候诊分批进入二次等候区,在二次等候区完成相关准备工作,检查完成后在复苏区进行麻醉复苏,体征正常后离开。诊疗室设前后两个通道,前通道未人员及清洁内镜运输通道,使用后的内镜经后通道进入清洗消毒区。使用后的污染器械与经过灭菌的清洁器械应通过不同通道进出诊疗室,考虑院内感染控制,在器械与人员流线有重合时,应尽量避免污染器械与患者流线重合。污染器械与清洁器械在转运过程中均应做好密闭防护措施。
图2 消化内镜分区示意图
对于内镜下的造影、射频治疗等操作,例如ERCP、ESD等,相关区域可以与普通胃肠镜区分,参考手术室的区域布置方式形成独立的组团。内镜的清洗消毒、术前准备、麻醉复苏等功能区在能够满足医疗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与普通胃肠镜区域合用,在管理中进行相应地区分。
图3 诊疗单元及内镜流线示意图
叁、内镜中心的设施、设备要求
1、诊疗室
诊疗单元空间尺度在宽4米、长5米左右,能够便于医生操作诊疗设备以及诊疗床的活动。内镜诊疗室每个单元应包括检查床1张、主机、治疗车等,具体设备及布局应根据不同内镜操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布置。非接触式手卫生装置、一次性防护用品的储存等设施应在诊疗室布局中有所考虑。
《技术规范》要求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至少应达到非洁净手术室的要求,同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内镜室属于Ⅱ类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 ≤4CFU/(15min·直径9cm平皿),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并且应单独设立排风系统保持室内相对负压状态。
2、清洗消毒室
《技术规范》要求清洗消毒室应独立设置,清洗消毒流程应由污到洁。新建内镜中心的清洗消毒室参考了消毒供应中心,以隔断形式分别设置了预处理区、干燥区、发放区,结合自动化的设备。本文案例中(图3),污染器械由后通道送入清洗区,清洗区设置了自动清洗机以及部分手工清洗槽,以满足不同类型内镜的需要。经过初步清洗的内镜被送入自动清洗消毒机,设备为通舱设计,完成消毒后工作人员在干燥区打开舱门取出清洁内镜。清洁内镜经过干燥后被放置在内镜储存柜内,储存柜同样为通舱设计,医护人员根据需要在取用区取出内镜,经密闭转运车将内镜送至诊疗室内。
清洗消毒室存放有污染器械,同时存在大量消毒剂,因此应特别注意室内空气质量,确保通风良好,并且气流流向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3、候诊区
本文案例中的消化内镜中心,设计检查人次最高达400人/天,在分时段预约就诊的基础上,一次候诊仍会有大量人员停留。一次候诊区主要承担预约、检前宣教、药品发放、陪诊人员休息的功能,随着智慧医院的发展,预约、宣教等程序可以由就诊患者在手机端自助完成。胃肠镜检前服用药品的种类相对较少,药品的发放也可以逐步由人工发放向卫星药房自助取药转变。因此,一次候诊区更多地应未就诊患者和陪诊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能够缓解紧张情绪的空间。
为了保证诊疗区的安静环境和正常秩序,二次候诊区空间不宜过大。麻醉师可以在二次候诊区完成麻醉前的复核和准备工作,同时二次候诊区应能够简洁明了地示意检查流程,以提高诊疗区的整体工作效率。
4、复苏区
复苏区主要用于患者麻醉复苏,可以设置独立空间,也可以再开敞空间划分独立区域,区域设置应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状态。床位数量应与诊疗室数量相匹配,床位配置有压缩空气、氧气及监护设备,区域内就近放置抢救用设备。
5、办公生活区
过去医院设计更多地考虑患者的就诊体验,但是医护人员在院内的工作时间非常长,工作强度也很大,现代医院在规划和设计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医护人员的工作福利,给与他们一个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实时的教学转播,尤其是内镜检查这类图像传输,需求也是日益增加。因此在规划内镜中心时,应当带有前瞻性地布置区域内的网络设备,合理地设置示教中心。
6、其他检查区
常规开展内镜检查的科室,同时也有其他相关检查,例如消化内科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呼吸内科的肺功能检查等,在规划内镜中心时,除了整合内镜检查,考虑患者就诊和科室工作开展的便利性,可以考虑将相关检查同时进行整合,如图一,肺功能检查及呼气检查同样被规划在内镜中心区域内,但是就诊患者流线独立,与内镜检查患者流线不产生重叠或交叉。
结语
历经两个世纪,消化内镜经历了早期硬式内镜——半可屈式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胶囊内镜的发展过程。随着相关器械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诊疗技术进入一个了崭新的时代,以无盲区、精细化、智能化以及微创化的趋势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微创化的治疗。现代内镜中心也伴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从专科性向综合性、从一体化到分区化、从常规化向专业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发生转变。2020年新冠疫情后对内镜中心的感控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医院内镜中心需要将学科发展的需求、医护人员与患者的需求以及开展医疗工作的必要性前置,做好前期规划,完成更具有时代性的设计。
来源:筑医台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1********050576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