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目前我国AD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AD前驱期患者数量占65岁以上老人比例超过30%,AD早期防治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蒋皆恢教授团队长期从事AD医学影像研究。近期,蒋皆恢教授团队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韩璎教授、华山医院PET中心左传涛教授团队合作,在阿尔茨海默病医学影像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Molecular Imaging、Cerebral Cortex和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等顶级期刊上。
作者:韩璎
源自:“主观认知下降”公众号
研究1《基于FDG-PET影像组学方法的MCI转化预测研究》
既往研究证明,FDG PE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与AD患者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但是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可作为MCI转化预测的影像标记物仍需探索。本研究纳入了ADNI、宣武、华山三个样本集844例FDG-PET数据。研究团队利用体素形态学方法确定感兴趣脑区,从844例样本中分别提取34400个影像组学特征,并基于Cronbach's alpha系数确定稳定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筛选出了与认知量表相关的有效特征,最终进行MCI转化的分类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有11个不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稳定特征。500次随机交叉实验结果表明5个影像组学特征MCI患者的认知能力相关。在最终的分类测试中,该方法达到Cox模型预测转化精度为0.703 (Harrell’s C index)。该项研究于2022年发表于医学影像顶级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2022。(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59-022-05687-y)
研究3:基于动态脑网络分析的主观认知下降影像标记物提取研究
本研究证明了动态功能连接在反应SCD个体脑功能变化中优于静态功能连接,并进一步探究了这种变化是否与Aβ沉积有关,获取SCD新型影像标记物。该研究纳入北京宣武医院101名健康被试,97名SCD被试以及55名认知障碍患者,其中有amyloid-PET图像的29名健康被试,52名SCD被试被纳入亚组。首先,利用独立成分分析得到后续分析的节点,进而计算节点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得到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其次,使用双样本T检验定位组间差异节点对,并进行基于种子点的动态功能连接分析。使用协方差分析定位动态功能连接差异,并比较组效应和淀粉样蛋白效应。最后,探究动态功能连接和淀粉样蛋白沉积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动态功能连接相比于静态定位出更多差异节点对,变化的脑区主要位于突显网络、默认网络及视觉网络。在种子点分析中,SCD组和功能障碍组患者的丘脑/尾状核(节点25)与颞中回/额中回的动态功能连接增加。此外,在亚组中该节点与视觉皮质间的动态功能连接也表现出异常增加。最后,动态功能连接的变化被证明与全皮层Aβ沉积有关。该研究证明了动态功能连接相比于静态更能有效反映SCD个体脑功能异常变化,且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是由Aβ沉积引起的,对发掘SCD临床诊断生物标记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研究于2022年发表于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权威期刊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2022。(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1-2552/ac54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