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受益于公立医疗机构扩容,以及国家推动医械创新、鼓励进口替代的诸多政策红利,国产医疗设备迎来新机遇。
机遇之中,本土品牌更应注重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此外,伴随分级诊疗的深入发展,为不同层级医院,提供适应其临床需求的产品,也成为国产品牌的考量。
| 来源:赛柏蓝器械
| 撰稿:东台
集采加速进口替代
近期,国产内镜龙头开立医疗连续发布多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对“医疗器械集采对公司的影响”、“三季度报告发布后股票大跌”、“公司内镜未来两年的预期增长”等诸多问题作出解答。
当前,国家级、省级以及省级联盟带量采购工作不断推进。耗材集采范围已经从国产占比较高、产品同质化较高、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细分领域,扩展到国产化程度更低的诸多领域。
对于医械集采,开立表示,首先概念上要区分,医疗器械一直以来都有“集中采购”,但不是“带量采购”。
药品或耗材等能够通过一致性评价或简单比对的办法,在各厂家间无差别采购,对用户也无差别使用,通过锁定“量”实现巨幅的降价。
对高端影像设备而言,像超声、内镜、DR、MRI这些复杂的医疗设备,各厂家产品配置、参数、性能指标存在差异,各医院科室的实际临床需求也不同,无法作出简单的一致性评价。
事实上,国产品牌参与政府集中采购医疗设备的动力是比较大的。
通过集中交易,企业获得规模化订单,不需要逐个医院“公关”,促销、流通等费用大幅减少,同时,集中采购促使企业之间回归到以质量、技术、临床疗效等为中心的良性市场竞争轨道。
今年8月,安徽省医保局发布大型乙类设备集中采购情况。国产品牌中标8台,中标数量占比17.8%;国产设备(国产品牌和在国内生产的国外品牌)中标15台,中标数量占比33.3%。
国产设备中标比例较往年呈上升趋势,基本形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充分竞争的局面。
国产化不足6%,如何突围?
2021年10月29日,开立医疗发布2021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9.4亿元,同比增长31.99%;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418.78%。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7亿元和0.30亿元,同比增长31.52%和1729.73%。
公开资料显示,开立医疗主营超声和内镜两大业务,同时对体外诊断领域也有布局。主要产品包括医用超声诊断设备、医用电子内窥镜设备及耗材、血液分析仪等。
过去,我国的内窥镜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根据新光维招股书资料,2020年国产医用内窥镜占比仅5.6%。
医用内窥镜可经人体的天然腔道,或经微创小切口进入人体内,导入到将检查或手术的器官,进行光学成像,可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的图像信息,并在器械配合下进行手术治疗。
据沙利文预测,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的规模将从2020年的203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396亿美元。数据显示,预计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31亿元人民币增至2030年的624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发展迅猛,进口替代趋势日渐显现。据德勤研究观察,国产医疗器械的重心已从长期享有比较优势的低值医疗器械,扩展到中值乃至高值医疗器械领域。
伴随公立医院持续扩容,我国三级医院的中高端产品市场非常广阔,在国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的政策支持下,国产厂家发展优势显著。对此,开立医疗认为,真正实现进口替代的前提是产品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才有替代的可能。
多年来,在开立的业绩单中,不难看出公司对于研发投入的重视。公司在差不多十年前,净利润就已过亿,但整体利润水平并没有大幅提高。企业表示,十年间,公司正在从低收入低投入模式向中高收入中高投入模式转变,大量利润持续投向研发和市场品牌建设。
分级诊疗提供分级产品
医用内窥镜按镜体是否可弯曲,分为硬管内窥镜和软性内窥镜两大类。软镜市场竞争不充分,以奥林巴斯、富士胶片、宾得医疗为代表的日系企业占据全球软性电子内窥镜的大部分市场。
据澳华内镜招股书,仅上述三家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达90%,奥林巴斯一家独占80%。但由于软镜技术壁垒高、竞争厂家少、市场增速快,一旦破解技术难题,打开市场,将有广阔前景。
开立医疗分析指出,软镜产品属于一种“占坑”性质的产品,包括“系统”和“镜体”两部分。系统可长期使用,但镜体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弯折、消杀,寿命较短,需定期更换,属于半耗材类的产品。
因此,随着装机与市场覆盖的提升,该产品能够获得的市场地位将会越来越稳固,同时,终端客户的镜体更换将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健收益。
开立医疗预计,公司软镜业务在国内市场占比有望在未来3年内突破至10%或以上。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寻找医疗资源配置最优解。在内窥镜设备配备方面,开立指出,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使用内镜的定位不同。
三级医院以手术为主,对产品可操控性、灵活度等临床体验更为重视,此外学术、科研方面的需求,也对内镜的功能、配置有较高要求。基层医院则以检查为主,不同光谱的电子染色有助于医生在检查过程中顺利发现病灶。
此前,国产品牌突破技术关后,往往会在打开市场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充分考虑不同层级、不同科室医生的临床需求,在保障产品性能的同时,以更高性价比杀入进口品牌包围圈,国产品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END -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32600796147565093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