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学生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开展校园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是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南通市相关部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在省内率先开展“医学急救进校园”工程,有效推进校园应急救护培训。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多个学校,了解相关情况。
一、寓教于园,体验感非常好
道路安全馆、消防安全馆、溺水安全馆……走进刚创立一年多的海门区东洲小学长江路校区,在教学楼过道中,就能看到一个个新建的安全体验馆,这里是学校的安全教育阵地,学生在此学习救命绳结、消防器具的使用等,甚至还可以体验被微弱电流电过的酥麻感。
无独有偶,在南通市五山小学,同样可以看到一个新建的体验馆,这是红十字青少年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馆,馆内设有红十字运动知识宣传与传播、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模块,阵地功能多样,学生在此学习安全知识,体验感达到了满值。
阵地建设是校园安全教育的基础,而要在校园内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更需依托阵地。
“在安全馆内,学生被各类新奇的东西吸引,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的效果很好。我们虽然是新建的学校,但已经在安全馆内开展了多次活动,学生们学习了应急救护培训的知识,效果很好。”东洲小学长江路校区副校长于育强认为,一些低年级的小孩子尚不能完全理解这些知识,但可以通过阵地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应急救护的意识。
二、家校联动,凝聚护幼合力
“半卧位、保持通风、松解衣领、立即心肺复苏……”
日前,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某班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简单包扎、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学生们认真聆听,实际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在紧急情况下应该做什么,能够实实在在帮助别人。”学生们认识到,遇到突发情况要保持冷静,并迅速作出反应,同时,要与身边的人团结合作,采取有效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战胜困难。
“我们有的家长是医生,或是在红十字会工作,我们邀请他们来为学生授课,提高了教学质量。”德育老师朱艳春介绍。
在通师一附,家长志愿课堂是家校协同建设的重要举措,应急救护进校园后,家长课堂被赋予更多形式,一批从事医务工作的家长应邀授课,学生从中体味到别样的课堂乐趣。
“要办好这件事,不光是家长和学校倾力合作,卫健委、红十字会、教体局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需要加强介入。”一名家长认为,“人人学点急救知识”应该成为社会共识,这需要各方力量汇聚,社区、政府部门、家校缺一不可,从而更好地保护校园幼苗的成长。
三、常态化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应急救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所以需要我们常态化地开展相关培训。”在采访中,老师们共同表达心声。
在南通市五山小学,学校将红十字文化融入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解红十字运动知识;四、五年级的学生了解相关救护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国际人道法传播相关课程,依托现有的安全教育平台,每月进行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眼下还没有一套应急救护培训方面专门性的、系统性的课程,大家都是处在摸索的阶段。”在五山小学校长蔡建军的眼中,应急救护培训的功夫要花在平时,仅靠几次重要节日的突击演练,是远远不够的。
南通市已开始探索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课程体系。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的理念;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
除了需要一套更加科学的培训体系,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和加强学校救护服务阵地建设也不容忽视。如今,不少学校已经开始加强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等重点教职员工的培训取证工作,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仪、应急救护一体机等众多急救设备逐步配备,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得以树立,孩子们“解锁了”更多安全技能,更加平安、稳定、和谐的现代化校园展现在家长的面前。
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M4J9CCI0538M29X.htm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