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病理分型结合分子标志物,乳腺癌病理诊断新时代
根据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亦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之首。 这 反映了乳腺癌的整体治疗现状仍不容乐 观 ,同时乳腺癌 是一种分子水平异质性很高的恶性肿瘤,病理分型结合分子标志物是常规的 诊断方式。
因此在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中,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刘月平教授 着重讲授了乳腺癌精准诊疗中的病理学诊断要点,为方便广大临床及病理医师学习,本文将对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概述。
原发病灶中乳腺癌精准治疗
临床标志物的应用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ER、PR、HER-2及Ki-67现在已经用于临床分型,属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组免疫标志物,对于其判读仅做简要介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指标也将一一进行描述。
ER/PR
在2010年ASCO/CAP发布了ER/P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并在2020年对其进行更新,明确指出乳腺癌标本的肿瘤细胞核ER免疫反应染色比例≥10%,定义为阳性;介于1%-9%,定义为弱阳性;<1%定义为阴性,同时建议ER阳性或弱阳性应注释染色百分比和强度。PR检测同样适用该判读标准。
HER-2
HER-2检测目前参考《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具体内容之前已有报道。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首次将HER2 IHC(+)或(++)且FISH阴性定义为HER-2低表达,并用于指导新一代抗HER-2 ADC药物的应用。
HER-2低表达判读要点
Ki-67
在考虑Ki-67 IHC指导乳腺癌治疗时,IKWG工作组给出的一致性意见和建议是:
1.Ki-67作为一个持续性变化的生物标志物,如何选择其阈值至关重要;
2.Ki-67 IHC在ER阳性、HER-2阴性的T1-T2、N0-N1期患者,当Ki-67≤5%或Ki-67≥30%时可辅助判断是否辅助化疗及预测预后;
3.Ki-67 IHC在5%-30%范围时观察者间/实验室间的变异较大,建议多基因检测。同时要有严格的质量评估保证和控制体系,确保分析有效性。
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评估
TILs评估与TNBC和HER2+乳腺癌更好的预后显著相关,IB级证据;在2019年St Gallen,和2019年WHO乳腺肿瘤中认为三阴性乳腺癌应常规诊断TILs;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中指出建议30%作为界值用于1期TNBC辅助化疗决策,同时推荐PD-L1阳性晚期TNBC和HER-2+乳腺癌中,以表达5%或10%TILs界值,定义“免疫富集”肿瘤。
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评估
PD-L1
由于临床研究采用“one drug , one assay”的伴随诊断开发模式,不同的临床药物针对不同的PD-L1 IHC检测平台,包括SP263(肿瘤细胞)、SP142(肿瘤细胞、免疫细胞)、22C3(肿瘤细胞)、28-8(肿瘤细胞)等。因而不同的PD-L1评分系统必然引起异质性。
PD-L1作为主要的标志物——应该怎样进行病理报告?
注意:
1.确认是PD-L1染色明确的肿瘤细胞
在放大20倍时,具有明确的膜染色的肿瘤细胞必须有:部分或完全染色;任何强度的染色。
2.确认PD-L1染色是肿瘤相关的单核炎症细胞
免疫细胞中由于核浆比高,细胞膜和细胞质染色通常不易分辨。MICs的细胞膜和/或细胞质染色均计入。
3.肿瘤相关的单核炎症细胞范围
相邻MICs定义为与肿瘤在同一20×视野下。不直接与肿瘤反应相关的MICs应该被排除,巨噬细胞与组织细胞被认为是同种细胞。
20×规则 :为了确认那些被认为与肿瘤相邻的单核炎症细胞,将肿瘤块的边缘或肿瘤巢放置于20×视野的中心。
转移灶中相应标志物的改变
骨转移脱钙
对于较硬的标本,病理医师往往需要进行脱钙处理,但脱钙液的应用却会对组织的抗原造成破坏。所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脱钙液与脱钙时间。
酸性脱钙液:常为硝酸和盐酸类,破坏核酸,对分子检测有影响,对于免疫组化检测也有一定影响。
EDTA脱钙液:对FISH以及DNA/RNA检测的影响较小。
EDTA-福尔马林结合了脱钙与固定,推荐骨转移标本脱钙前要经过充分固定,至少要在福尔马林中固定1h,然后再放入EDTA脱钙/固定时间与组织大小、厚度、质地相关,但需要在6-72h。
转移灶标志物的变化(避免用骨转移)
总结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NGS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着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大变革,越来越多的肿瘤突变驱动基因逐渐被挖掘。目前,分子肿瘤专家组(MTB)模式逐渐在临床上普及,其可以提出更精确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临床诊疗模式。
然而,乳腺癌的精准诊疗仍任重道远,未来还需科学家、医学工作者以及药企等密切协作,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及标志物研究添砖加瓦。
本文首发:医学界病理频道 本文作者:四号 责任编辑:Sweet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授权
- End -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LJLLCU00514ADIU.htm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