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1963年9月28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造的1.5米回旋加速器(613工程)竣工,内外靶调整结束,束流强度超过设计指标。这也是我国建成的“一五”大科学工程之一。
图:1963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建成的1.5米经典回旋加速器
跨越半个多世纪,当我们再次回首这个历史节点时,也许并不知道,一句轻描淡写的“调整结束”,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曲折,凝聚了多少前辈们的心血与汗水。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从前苏联引进1.5米回旋加速器,成立613工程处。按照中苏签订的协议,苏方提供全套图纸、技术资料、主要设备,并派遣专家来现场指导安装调整工作。
初期阶段,建设进展比较顺利。然而,1960年8月,加速器主要部件刚安装好,前苏联政府就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所有专家,还带走了全部设计图纸及调整资料,并停止供应300多件(台)还未到货的设备。
当时,1.5米回旋加速器的设备安装只完成了约全部工程的60%,单项调整约完成20%,总体调整尚未开始。而国内参加建造的人员大多都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科技人员,并没有建造回旋加速器的经验。
可想而知,这给我国刚起步的原子能事业带来了多大的困难。且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此后的器材设备都断了来路,就更不必说缺人、缺钱、缺物资、缺技术等等为难之事了。
在这关键的时刻,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立下为祖国争一口气的雄心壮志,刻苦钻研,团结奋战,克服技术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力争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
图:建所初期613工程处合影
很多前苏联停止供应的设备,我国当时还不生产,只能自行制造,两年时间之内,“中国制造”顶了上去。失去了关键图纸资料,大家从零开始设计,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实现了“中国创新”。例如,前苏联设计的升降式防护门,非常笨重,且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的科技人员创新地提出自己的方案——移动式水门,加工简单、运行可靠,也完全满足防护的需求。
困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科技人员就一个接一个地解决。主磁场垫补是影响粒子运动的关键部分,关系到最终能否引出束流。大家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一共试验了三种方案,测量了近10万个数据,进行了上万次的分析、对比,才终于找到了规律,取得了成功。
图:1963年9月28日,近代物理所向第二机械工业部呈报613工程调整结束事宜的电文
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终于,在1963年9月28日,我国第一台1.5米回旋加速器总体调整顺利结束。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回旋加速器,它的建成为我国原子核物理研究创造了重要的实验条件。
感谢近代物理所档案室为本文提供资料。
策划:党政办公室
参考文献:
邬恩九,《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历史变迁和杨澄中先生的科学人生》.
靳根明,岳海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简史》.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7734556015670118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