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概述】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为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条件较好的医院,除建立综合性ICU外,还设有专科ICU,如心脏病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呼吸科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神经科监护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等。
ICU集中了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神经科ICU的基本设置】
ICU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对神经科ICU而言,就要与神经科病房、神经外科病房、手术室、脑血管介入检查室、放射科等科室相接近。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ICU的床位设置要根据各专科的性质和任务确定,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
ICU的设备要选用性能可靠的先进设备,以使用最少的人力获得尽可能多的监护治疗项目,要有中心监护系统多功能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亦可用相应的仪器做适当组合进行重点监护。
(一)专项仪器设备
1.循环系统有心电监护记录仪、除颤器、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动静脉穿刺针、漂浮导管、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体外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左心辅助循环装置等。
2.呼吸系统有各种型号的人工呼吸机(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设备、体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咽喉通气管、纤维支气管镜。
3.神经系统有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pectral index monitor,BIS)、床边脑电图、颅内压监测设备。
4.胃肠黏膜CO2张力与pHi测定仪、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二)诊断仪器
床边心电图机、床边X线机、血气分析仪、简易生化和乳酸分析仪、超声诊断仪、微循环测定仪。医院要有脑地形图和脑电图机、诱发电位仪、彩色经颅超声仪、脑部CT、磁共振、DSA检查机等设备。
(三)护理设备
除一般病房的常规设备外,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压疮床垫,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电子升降温设备、测温仪等。还应有配备齐全的急救车,车内备有抢救用具、急救药品和一定数量的治疗用品,仪器设备和急救药品应有专人负责,每次抢救使用后应及时补充和更新。
【ICU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支持】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医学上称为四大生命体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无论哪项异常都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生命危险,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如何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医务人员的必备知识和技术。它们的逐渐正常也代表着疾病的好转,表示由危转安。NICU急救人员对生命体征认真观察,做出正确判断,有利于发现疾病的进展和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心脏骤停后,呼吸也即将终止,脑组织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心脏停搏3秒即发生头晕;10~20秒即发生晕厥和血压下降;40秒出现抽搐,摸不到脉搏;呼吸骤停60秒后,大小便失禁,体温下降,生命体征终止。所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生命的支柱和基础。
(一)体温监测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一般认为,正常的腋下温度为36~37℃。发热一般分为4度:体温37.5~38℃为低热,体温38~39℃为中度热,体温在39℃以上为高热,体温在41℃以上为超高热。体温的测量方法中,水银柱体温计间歇测量法最为常用,包括口测法(正常值为36.3~37.2℃),腋测法(正常值为36~37℃),肛测法(正常值为36.5~37.7℃)。近些年,体温连续监测法应用也受到重视,包括电子体温计、红外传感器、液晶体温计。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对于掌握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二)循环系统的监护
心电图:神经科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其中很多心律失常具有致命性,所以对其进行监测是相当重要的。连续示波ECG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除了能显示心律失常外,它还能用于监测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以及评价起搏器的功能。12导联的心电图记录比起监护室中使用的心电图监测能提供更多的信息。ECG是对心脏电活动的一种记录,它不提供心脏机械活动的信息,无法用来评估心输出量或血压。心脏功能的评估常依赖于测量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周围灌注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是神经科危重病监测的常用指标之一。及时了解血压变化,对保障神经科危重患者生命安全,指导临床用药等,都有实际意义。NICU基本上使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来监测血压变化,动脉搏动的振荡波经换能器转化,以数字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此法使用方便,可自动充气、放气,还能记录趋势图和数据。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患者,比如高血压危象、严重的低血压、循环功能不全等,可采用外周动脉穿刺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接换能器后即可描记压力波形,记录血压数据,同时也便于反复进行血气分析。
脉搏:通过触诊脉搏的快慢、节律、充盈、血管壁的弹性等估计外周循环状态,亦可使用由光电管或红外线控制换能器的脉搏描记仪对脉搏波做定性定量观察。脉搏频率、节律、强弱以及动脉管壁弹性的异常均可提示多种循环功能的异常。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在神经科危重病抢救过程中,中心静脉穿刺应用最为广泛,测定中心静脉压导管尖端必须位于右心房或近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内,通过测定CVP来估计右心功能和有效循环血量,CVP升高(>l2cmH2O)见于右心房及左或右心室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肺梗死、支气管痉挛、输血补液过量、纵隔压迫、张力性气胸、慢性肺部疾患、心包填塞等。CVP降低(<5cmH2O)见于失血和脱水引起的低血容量、周围血管扩张如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血管扩张药物的使用,麻醉过深或椎管内麻醉时血管扩张等。临床上结合动脉压的监测,为临床治疗,如调节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指导强心剂、脱水剂和利尿剂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心功能:常用Swan-Ganz管从外周静脉插至肺动脉,所获得的直接指标为右心房压力(right atrial pressure,RAP)、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肺动脉嵌入压力(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通过公式计算所获得的间接指标为肺循环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体循环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每搏功(stroke work,SW)、左室每搏功(lef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LVSW)、右室每搏功(righ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RVSW)、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必要时还可通过导管采取混合静脉血标本,测定静脉氧分压(PvO2),间接了解换气功能。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报告认为:在大多数的临床情况下,常规使用漂浮导管是没有适应证的。这些结果并不奇怪,因为漂浮导管是诊断而不是治疗的手段。通过对危重患者进行漂浮导管监测可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数据。
(三)呼吸系统的监护
一般监测:包括呼吸次数、节律、类型、呼吸肌幅度、有无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患者的皮肤是否苍白、发绀、潮红、湿冷;触诊呼吸运动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等;叩诊肺下界以及叩诊音的变化;听诊正常呼吸音,有无干湿性啰音、耳语音、胸膜摩擦音。如果患者使用呼吸机,要了解呼吸机的类型、操作使用方法,依据病情调节机器的有关参数,并做详细记录。
通气量监测:包括潮气量(tidal volume,VT)、无效腔气量(dead space volume,VD)与潮气量之比、肺活量、肺泡通气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为静息状态下每吸或呼一次的气量,因性别、年龄、体表面积不同而有差异,男性VT约为7.8ml/kg,女性为6.6ml/kg。生理无效腔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两部分,解剖无效腔指从鼻直到肺终末细支气管这一段气道的气量,正常成人的解剖无效腔约占潮气量的1/3,肺弹性组织减少和肺容量增加,支气管扩张时,解剖无效腔增加。肺内通气/血流比率增大,则形成肺泡无效腔。无效腔气量/潮气量比率(VD/VT)反映通气功能,正常值为0.25~0.3。肺活量是指用最大力量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约占肺总量的3/4,男性大于女性,反映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和储备力量,以实际值与预计值的比值表示肺活量的变化,若≥80%为正常,肺活量正常值约为30~70ml/kg。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指每次呼吸时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那部分气量,VA=VT-VD,正常值为300~350ml。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是指潮气量与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的乘积,MV=VT×RR,正常值为6~8L/min。
换气功能:通过鼻导管,每分钟供给患者3~4L氧气,如果每分钟吸入8L以上的氧,而PaO2<8kPa,说明患者患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测定PaO2、PaCO2、PAO2、PACO2,然后计算出新陈代谢率、呼吸商、组织氧利用率、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肺内动脉分流量(Qs/Qt)等,来了解细胞代谢和肺气体交换功能。
血气分析:用来监测pH、PaO2、PaCO2及酸碱内稳态的变化,对机械通气的管理,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起重要作用。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是根据血红蛋白的光吸收特性而设计的,是监测血氧饱和度的重要工具。由于能无创伤连续经皮测定SpO2,应用方便、数据可靠,为早期发现低氧血症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在NICU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受损,导致呼吸功能不全,氧合障碍而发生低氧血症。连续监测SpO2适用范围包括:神经源性呼吸衰竭患者监测、机械通气调节、监测低氧血症、监测输氧效果和减少其他检查。
胸部X线检查:神经科危重患者,特别是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均应作肺部拍片检查及治疗前后的对照检查。
根据ICU患者急、危、重的特点,入室后应立即进行急救。采集病史时应首先抓住主要病症,尤其是危及生命的病症边处理、边询问,体格检查时也要先检查生命体征的变化,并给予处理,然后再做全身各系统的检查,在15分钟内应对患者的病情做出主要诊断及处理对策。同时了解已采用过或继续采用的治疗手段,对其疗效和反应要仔细分析。
【ICU大型医疗仪器的管理】
(一)呼吸机的使用与管理
呼吸机是各专科ICU的最重要的大型医疗仪器之一,NICU中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多数会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机械通气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具有以下生理作用:提供一定水平的分钟通气量以改善肺泡通气;改善氧合;提供吸气末压(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以增加吸气末肺容积(end-inspiratory lung volume,EILV)和呼气末肺容积(end-expiratory lung volume,EELV);对气道阻力较高和顺应性较低者,机械通气可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肌疲劳。因此,应用机械通气可达到以下临床目的: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防止肺不张,为使用镇静和肌松剂保驾,稳定胸壁。
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经积极治疗后病情恶化;意识障碍;呼吸形式严重异常,如呼吸频率>35~40次/分或<6~8次/分,或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通气和(或)氧合障碍:PaO2<50mmHg,尤其是充分氧疗后仍<50mmHg;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现代机械通气已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仅为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
1.呼吸机常见模式
(1)辅助控制通气: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ventilation,ACV)是辅助通气(assisted ventilation,AV)和控制通气(control ventilation,CV)两种通气模式的结合。当患者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或无力使气道压力降低或产生少量气流触发呼吸机送气时,呼吸机即以预置的潮气量及通气频率进行正压通气,即CV;当患者的吸气用力可触发呼吸机时,通气以高于预置频率的任何频率进行,即AV。结果,触发时为AV,无触发时为CV。
(2)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是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相结合的呼吸模式,在触发窗内患者可触发和自主呼吸同步的指令正压通气,在两次指令通气周期之间允许患者自主呼吸,指令呼吸可以以预设容量(容量控制SIMV)或预设压力(压力控制SIMV)的形式来进行。
(3)压力支持通气: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属干部分通气支持模式,是患者触发、压力目标、流量切换的一种机械通气模式,即患者触发通气并控制呼吸频率及潮气量,当气道压力达预设的压力支持水平,且吸气流速降至低于阈值水平时,由吸气相切换到呼气相。
(4)持续气道正压: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是在自主呼吸条件下,整个呼吸周期以内(吸气及呼气期间)气道均保持正压,患者完成全部的呼吸功,是呼气末正压(PEEP)在自主呼吸条件下的特殊技术。
(5)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是指自主呼吸时,交替给予两种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高压力水平(Phigh)和低压力水平(Plow)之间定时切换,且其高压时间、低压时间、高压水平、低压水平各自独立可调,利用从Phigh切换至Plow时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的减少,增加呼出气量,改善肺泡通气。
2.呼吸机参数的调整(结合血流动力学与通气、氧合监护)
(1)潮气量(VT)的设定: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潮气量的选择应确保足够的气体交换及患者的舒适性,通常依据体重选择5~12ml/kg,并结合呼吸系统的顺应性、阻抗进行调整;依据肺机械参数,维持气道压最低时的VT,其压力最高应低于30~35cmH2O,可避免气压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VILI);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下,潮气量由选定的目标压力、呼吸系统的阻力及患者的自主呼吸方式决定;依据P-V曲线将VT设定于曲线陡直段。
(2)呼吸频率(f)的设定:呼吸频率的选择根据通气模式、无效腔气量/潮气量比、代谢率、目标PCO2水平及自主呼吸强度等决定。原则上,成人通常设定为12~20次/分,最终精确调整呼吸频率应依据pH、PaCO2与PaO2的变化,综合调整VT与f。
(3)流速调节:理想的峰流速应能满足患者吸气峰流速的需要,成人常用的流速可设置在40~60L/min之间。根据分钟通气量和呼吸系统的阻力和肺的顺应性调整,控制通气时由于吸气时间的限制,峰流速可低于40L/min,压力控制型通气模式下流速由选择的压力水平、气道阻力及患者的吸气幅度决定。流速波形在临床常用恒流(方波)或减速波。
(4)吸气时间//I∶E设置:I∶E的选择是基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状态及自主呼吸水平,适当的设置能保持良好的人-机同步性,自主呼吸患者通常设置吸气时间为0.8~1.2秒或吸呼比为1∶1.5~2;控制通气患者,为抬高平均气道压改善氧合可适当延长吸气时间及吸呼比。
(5)触发灵敏度调节:一般情况下,压力触发常为-0.5~-1.5cmH2O,流速触发常为2~5L/min。合适的触发灵敏度设置将明显使患者更舒适,促进人机协调。若触发敏感度过高,会引起与患者用力无关的自动触发;若设置触发敏感度过低,将显著增加患者的吸气负荷,消耗额外呼吸功。
(6)吸入氧浓度(FiO2):机械通气初始阶段,可给高FiO2(100%)以迅速纠正严重缺氧,后依据目标PaO2、PEEP水平、MAP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状态,酌情降低设定FiO2至50%以下,并设法维持SaO2>90%,若不能达上述目标,即可加用PEEP、增加平均气道压,应用镇静剂或肌松剂;若适当PEEP和MAP可以使SaO2>90%,应保持最低的FiO2。
(7)PEEP的设定:设置PEEP的作用是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增加平均气道压,改善氧合,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左室后负荷,克服PEEPi引起呼吸功的增加。PEEP常应用于以ARDS为代表的Ⅰ型呼吸衰竭,PEEP的设置在参照目标PaO2和氧输送的基础上,联合考虑FiO2与VT,虽然PEEP设置的上限没有共识,但下限通常在P-V曲线的低拐点(LIP)或LIP之上2cmH2O;还可根据PEEPi指导PEEP的调节,外源性PEEP水平大约为PEEPi的80%时不增加总PEEP。
(二)除颤仪的使用与管理
在NICU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除颤仪是必不可少的心肺复苏设备之一,早期除颤对于抢救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患者至关重要,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列举了以下原因:SCA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短时间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1.除颤波形和能量选择 除颤器释放的能量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目前,临床上除颤仪有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除颤波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双相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
2.除颤效果评价 近来研究表明,电击后5秒钟心电图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一般为5秒钟,临床比较易于监测。第1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前,监测心律5秒钟,可对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监测电击后第1分钟内的心律还可提供其他信息,如是否恢复规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及是否为再灌注心律等。
3.心律转复 现在多数除颤仪也具有电复律的功能,电复律时电流应与QRS波群相同步,从而减少诱发室颤的可能性,如果电复律时正好处在心动周期的相对不应期,则可能形成室颤。在转复一些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的心动过速,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时,同步除颤可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室颤则应用非同步模式,室速时患者如出现无脉搏、意识丧失、低血压或严重的肺水肿等情况,则应立即行非同步电复律,在数秒钟内给予电除颤。心房颤动转复的推荐能量为100~200J单相波电复律,房扑和阵发性室上速转复所需能量一般较低,首次电转复能量通常为50~100J单相波已足够,如电复律不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室性心动过速转复能量的大小依赖于室速波形特征和心率快慢。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形态及节律规则)对首次100J单相波转复治疗反应良好。多形性室速(形态及节律均不规则)类似于室颤,首次应选择200J单相波行转复,如果首次未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对安置有永久性起搏器或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行电转复或除颤时,电极勿靠近起搏器,因为除颤会造成其功能障碍。
(三)纤维支气管镜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ICU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常规纤支镜检查的适应证:不明原因的咯血;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鸣音;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痰中发现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X线胸片和CT检查异常者,提示肺不张,肺部块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疑有食管-气管瘘的确诊。
纤支镜检查现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用禁忌证范围亦日趋缩小,但在下列情况行纤支镜检查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高:活动性大咯血;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全身情况极度衰竭;不能纠正的出血倾向;严重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新近发生心肌梗死,或有不稳性心绞痛;疑有主动脉瘤;尿毒症;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等。
1.检查步骤
(1)纤支镜消毒用2%的防锈戊二醛浸泡15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
(2)术前检查:患者的血压及心肺体检,拍摄胸片必要时胸部CT检查,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查,对疑有肺功能不全者行肺功能检查,肝功能及肝炎检查,心电图检查。
(3)术前禁食6小时。
(4)根据需要术前半小时应用少许镇静剂和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5)2%利多卡因咽喉部局部麻醉。
(6)多选用仰卧位,一般经鼻或经口插入。
(7)有顺序地全面窥视可见范围的鼻、咽、气管、隆突和支气管,然后再重点对可疑部位进行观察。
(8)活检。
(9)冲洗留培养标本:可注入生理盐水20ml后经负压吸出送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
(10)治疗:对感染严重,分泌物黏稠者可反复冲洗以达到清除脓性分泌物的目的,并可局部注入抗生素,配合全身给药治疗。
(11)术后:术后患者应安静休息,一般应在2小时之后才可进食饮水,以免因咽喉仍处于麻醉状态而导致误吸。应注意观察有无咯血、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对疑有结核或肿瘤者术后可连续几日进行痰细胞学检查或痰抗酸杆菌检查,其阳性率较一般送检标本高。
2.并发症及其抢救 纤支镜检查总的说来是十分安全的,但也确有个别病例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3%,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1%,死亡率约为0.01%。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
(1)麻醉药物过敏或过量。丁卡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利多卡因,应在正式麻醉之前先用少许药物喷喉,如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不能再用该药麻醉。气道注入麻醉药后约有30%吸收至血循环,因此,麻醉药不宜用量过多,对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出现毒副作用者应立即进行对症处理。
(2)插管过程中发生心脏骤停。多见于原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者,或麻醉不充分、强行气管插入者。一旦发生应立即拔出纤支镜,就地施行人工心肺复苏术。
(3)喉痉挛或喉头水肿。多见于插管不顺利,或麻醉不充分的患者,大多在拔除纤支镜后病情可缓解,严重者应立即吸氧,给予抗组胺药,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
(4)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多见于哮喘急性发作期进行检查的患者,应立即拔出纤支镜,按哮喘严重发作进行处理。
(5)术后发热。多见于年龄较大者,除了与组织损伤等因素有关外,尚可能有感染因素参与。
(6)缺氧。纤支镜检查过程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十分常见,进行纤支镜检查时PaO2一般下降20mmHg左右,故对原来已有缺氧者应在给氧条件下,或在高频通气支持条件下施行检查。
(7)出血。施行组织活检者均有出血。少量出血经吸引后可自行止血,或用去甲肾上腺素2mg+生理盐水20ml局部灌注5~10ml止血。出血量大于50ml的出血须高度重视,要积极采取措施。
除了以上大型仪器外,ICU还包括床边心电监护记录仪、血流动力学监测仪(SwanGanz漂浮导管及PICCO导管等)、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体外起搏器、电子升降温机、血液净化机等监护治疗设备,以及X线机、B超机、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等诊断设备。
(冉晓 占成业 张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首届全军重症医学论坛,2006
[2]尤荣开.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0-81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72
[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Interna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ECC).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2005,1:23-30.
[5]Kanu Chatterjee. The Swan-Ganz Catheter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 Viewpoint. Circulation, 2009,119(1):147-152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镜学组.纤维支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3);134-135.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246211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