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作为食品的从业人员,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灭菌、无菌、消毒与杀菌这些专业术语,但经常会混淆这些术语的意思。小编根据卫生部印发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EMA发布《灭菌工艺指导原则》、国家标准和一些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学习和整理,希望帮助大家快速理解这些术语的定义,相互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灭菌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在内。
注意,灭菌是对一切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还有芽孢,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等。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蒸汽、干热)、超高压灭菌、电离辐射灭菌(≥25kGy)、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法进行灭菌的方法。
灭菌的效果评价常用生物指示菌:嗜热脂肪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ATCC 7953或SSI K31) 芽孢。
回收菌量为5×105cfu/片~5×106cfu/片,或5×105cfu/ml~5×106cfu/ml。
最终灭菌产品中的微生物存活概率(即无菌保证水平,SAL)不得高于10-6。
如下表所示:所有蒸汽灭菌工艺都要求最低杀灭力为f0≥8分钟,最低工艺温度为110°c。
高温灭菌奶(UHT奶),是牛奶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135℃到150℃,4到15秒)的瞬间灭菌处理,完全破坏其中可生长的微生物和芽孢。
图1灭菌设备2.无菌
无菌是灭菌的结果,指完全不含微生物。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成为无菌操作。
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最终灭菌后,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
“商业无菌”是指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力杀菌后,不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的状态(GB8950)。
经过下图的无菌检验程序,样品经保温试验未出现泄漏;保温后开启,经感官检验、pH测定、涂片镜检,确证无微生物增殖现象,则可报告该样品为商业无菌。
图2商业无菌检验程序 3.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通常来说,消毒指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防止环境中的细菌二次污染食品而导致菌落超标。
例如,食品接触面的清洗消毒,洗手消毒,空气消毒等,都是针对产品所处的环境。
消毒一般对微生物孢子无效,消毒不需要杀灭体系中所有的微生物,只要达到预定的要求,一般需要将体系中的致病和条件致病的微生物除去或使之丧失活性。
消毒可分为高程度消毒、中程度消毒、低程度消毒。
食品车间常见消毒方法,包括:
(1)高效消毒法:能杀灭一切致病微生物,包括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含氯消毒剂等,如:对车间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氯气消毒水源、次氯酸钠消毒浸泡工作服等。
(2)中效消毒法:能杀灭除芽孢外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热力消毒法、醇类、酚类、超声波等,如用75%酒精进行皮肤消毒、70-75℃下煮30min或80℃下煮15min,100℃煮沸5-6min等。
(3)低效消毒法: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包括单链季铵盐、双胍类等。
4.杀菌
是指杀灭物体中的致病菌,物体中还含有芽孢、嗜热菌等非致病菌。通常来说,杀菌指对食品中的细菌进行杀灭,使剩余的细菌在保质期内不会大量繁殖而引发食品变质。
目前杀菌的方法很多: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紫外照射、核辐射、电磁波、化学熏蒸、低剂量的辐照、臭氧杀菌等。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杀菌法主要有两种:
(1)将液体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液体中各种生长型的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杀菌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耐热性菌及芽孢等,这些细菌中占多数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2)将液体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5.如何区分使用
(1)在食品领域,一般使用“杀菌”这样的用语,但在卫生学中仅仅使用“消毒”、“灭菌”,没有“杀菌”这样的说法。
(2)很多场合,杀菌与灭菌近似的操作。前者不是使全部的对象微生物灭绝,而是杀灭耐热性差、对健康危险性高的微生物的意思,使微生物的数量“有意义(明显)”减少的意思。后者是对生存的微生物全部杀灭的意思。
(3)消毒常指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采用杀菌和灭菌的操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灭菌工艺指导原则》http://www.sohu.com/a/301343044_670603.
[2]卫生部印发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3]GB 895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罐头食品生产卫生规范.
[4]WS/T 650-2019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5]陈雯杰,陈昭斌.中国消毒新技术发展近况.中国消毒学杂志,2018年,第35卷第5期.
本文为原创,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文章可通过公众号后台给我们留言,转载请标明出处。
欢迎食品业内人士投稿。
坚持原创,质安选有你更精彩!
联系电话:4001682866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87120669?utm_id=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