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互联

 找回密码
 注册[Register]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登录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回复: 0
收起左侧

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快快收藏

[复制链接]

  在线 

发表于 2022-9-16 02: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032012mt2e52nm7nohhmh8.jpeg


超全总结,不容错过
头颅MRI容易误诊的影像有很多,如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等,其中部分影像并不为人所熟知。本文将详细列举常见的头颅MRI易误诊影像,建议收藏备用。
1.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非常常见。
高场强、薄层扫描的话,每一个人都可见,无论老幼、男女。
影像诊断要点包括:
部位


  • 常见部位:前穿质区、外囊区、额顶叶皮层下、中脑(务必熟记!)。

  • 其他部位:丘脑、颞枕叶皮层下、侧脑室周围白质、小脑。

形态


  • 纺锤样,泪滴状。

信号


  • 与脑脊液一致。

032013z2nx232wfmjwkn2z.jpeg


图1:血管周围间隙常见分布。
032013ue44k0hnnuus4bvt.jpeg


032014ik2kwpp6wh6fk973.jpeg


图2:前穿质区VRS经典CT、MRI影像。
032015voe9pp5jpajpfejn.jpeg


图3:侧脑室顶区周围白质也是VRS的常见部位。
鉴别诊断:
腔隙灶


  • 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部位、形态、信号典型时,鉴别诊断非常容易。

  • 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部位、形态、信号不典型时,鉴别有一定的难度。

  • 薄层扫描有助于这类小腔隙样灶的鉴别。

  • 腔隙灶多为软化灶,FLAIR边缘多呈高信号,边缘不光整,无泪滴状或纺锤样外观。

脉络膜裂囊肿


  • 定位是其主要依据,冠状面、矢状面有助于区分。

  • 脉络膜裂囊肿起自脉络膜裂,更容易沿脉络膜裂延伸、向下压迫海马。

  • 而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是起自前穿质区,较大时容易向脉络膜裂方向膨隆,因此脉络膜裂是受压变窄的,且”囊样灶”下方可见残存的“基底节区”脑实质。

神经胶质囊肿


  • 脑实质型神经胶质囊肿罕见,圆形或类圆形,无泪滴状或纺锤样外观;FLAIR边缘多呈稍高信号。

  • 神经胶质囊肿多为单发,若多发时,两者之间,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更为常见。

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其他疾病,如隐球菌感染、黏多糖病等


  • 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常见于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信号并非纯粹脑脊液样信号,邻近脑实质亦会信号异常;增强可强化。

  • 黏多糖病罕见,“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多伴有脑发育不良等征象。

注意,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一般认为,基底节区中上区域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多与脑小血管病有关系。
032015tkleuk0gejlkwwtj.jpeg


032015f0j8f034bidt080i.jpeg


图4: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丘脑腔隙灶典型影像,均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

032016yo6lb2ozx425k2i1.jpeg


图5:容易误诊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032017proqcdnzceoq58tq.jpeg


图6:容易误诊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032018cxfdjdidj9i0mzpr.jpeg


032018aa56nyx1tt72wz7w.jpeg


032019b7f94j6qg05t77i5.jpeg


图7:容易误诊的肿瘤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032019qeawgndbte906ttn.jpeg


图8:脉络膜裂囊肿,与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
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经常被误诊为脉络膜裂囊肿、腔隙性梗死灶。
信号上血管周围间隙与脉络膜裂囊肿没什么差异,形态学有一定的价值。
前穿质区是血管周围间隙最常见的部位,主体位于脑实质,层面合适时可见尖角 (多方位观察) 。
矢状或冠状薄层图像更容易显示向下突出的“残留”的脑实质!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影像证据!
脉络膜裂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先引起脉络膜裂增宽,海马受压;压力大时,才向上压迫前穿质区脑实质。
注意,海马的压力较前穿质区脑实质小得多,所以脉络膜裂囊肿更容易压迫海马,因此主体部位不应是位于前穿质区!
注意,3D TOF MRA有断层图像,也是薄层的3D梯度回波T1W图像,尽管对比度较差,但有时候是可以提供帮助的!
032020jwzo5ccha31556sc.jpeg


032020t9j8jip4p0uxt8gd.jpeg


032021us2zdugiciguwrtg.jpeg


图9:中脑急性梗死,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
032021ffffekbsfesfjskk.jpeg


图10:黏多糖病。引自:Kanekar S, Devgun P. A Pattern Approach to Focal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 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 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静脉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静脉窦内,形成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

  • 随着头颅MRI的广泛使用,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变得”非常常见。

  • 不熟悉的话,容易误诊为异常。

  • 以横窦常见 (横断面图像最容易被发现的缘故) ,其次为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少见,海绵窦罕见。

  • CT平扫,呈稍高密度背景内低密度充盈缺损。

  • MRI T1WI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多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较大的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较大的其内可见点、线状强化灶。MRV上均呈附壁状充盈缺损。

  • 极少数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032022l8i8ftnxxgga17lt.jpeg


图11:右侧横窦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032023ls4qmyrpnzyqiyop.jpeg


图12:左侧横窦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032023hplk5dcwzelusp55.jpeg


032024vi0ywpirhvv0gwth.jpeg


032025vwxppg3zj6vbvwzu.jpeg


032025y8zwz3xd6s9x43jm.jpeg


图13:上矢状窦、直窦多发扩大的蛛网膜颗粒,薄层T2WI切线面显示更佳。
3.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 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及板障上形成的局限性压迹。

  •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广为人所熟知,但部分可能会被误诊为异常。

  • 枕骨常见 (横断面图像最容易被发现的缘故) ,额顶骨次之,颞骨少见。

  • CT、MR表现为颅内凸入颅骨的充盈缺损,边缘锐利,无硬化;脑脊液样密度或信号,周围间隙清晰,无软组织肿块。

  • 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032026wt4t2g0aqqu1o2gq.jpeg


图14:双侧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032027dvc628th8odoz6t2.jpeg


032028chwrei9d9qrwic99.jpeg


图15:双侧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CT,MR比较。
032029ejy2d3ao1e2q1yla.jpeg


图16:顶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4. 海马沟残余囊肿


  • 海马沟残余囊肿是常见的正常变异,影像学表现为串状分布的小的脑脊液样“囊肿”,位于海马区域,紧邻侧脑室颞角内侧。

  • 一般是由于胚胎期海马角和齿状回的缺陷或不完全融合所致,不引起临床症状。

  • 由于MRI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非常高,尤其是薄层图像。

  • 不熟悉的话,容易被误认为腔隙灶或囊肿。

032030uw3eb72l7111tnbn.jpeg


图17:海马沟残余囊肿。
032031o5vqaalgyj9fay77.jpeg


图18:又一例。
032033uy0pubwmom3bw3oc.jpeg


图19:另一例,薄层显示更佳。
5. 脑脊液流动伪影


  • 脑脊液流动伪影主要见于T2WI、FLAIR,主要是长TE序列容易出现流空效应的缘故。

  • 但由于脑脊液流动方向、速率不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为非脑脊液信号影像,部分呈囊样。

  • 常见于第三脑室、侧脑室室间孔旁区、脑干周围脑池 (这些区域结构复杂) 。

  • 鉴别要点,T1WI、增强未能辨认;DWI与邻近一致的无信号;无占位效应。

032033coxzspp4brpmspgb.jpeg


图20:侧脑室室间孔旁脑脊液流动伪影。
032034n055cc3c5zl08mp8.jpeg


图21:又一例。
032035obwvykbsykcnkubn.jpeg


图22: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伪影。
小结


  • 实践中,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海马沟残余囊肿、脑脊液流动伪影,非常常见。

  • 影像诊断的主要价值是避免误诊,避免可能因误诊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恐惧、治疗。

  •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 极少数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 脑脊液流动伪影的鉴别是多序列、多角度综合分析,当然,熟知的话可以明显减少分析时间。

  • “了解——实践印证、比较——记忆——应用”,不仅仅是看个病例。

更多神经科临床知识哪里看?

本文来源丨东江影像 本文作者 | Doctor X 责任编辑丨陆离先生 向宇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HB59QVP0514ADAH.htm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醒:禁止复制他人回复等『恶意灌水』行为,违者重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ister]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한국 사람 日本語 Deutsch русский بالعربية TÜRKÇE português คนไทย french

QQ|RSS订阅|小黑屋|处罚记录|手机版|联系我们|Archiver|医工互联 |粤ICP备2021178090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22:21 , Processed in 0.345373 second(s), 6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Copyright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