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完整的PACS系统,主要功能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图像的采集,二是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三是影像分析和处理。
信息存储方面,PACS系统针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分别进行存储。使用数据库来管理病人信息等结构化数据,使用文件系统来管理图像资料等非结构化数据。
此外,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文件往往较大,常规一次CT扫描为10MB量级,X光机的胸片可以到20MB,而心血管造影的图像可达80MB以上。传统的方式一般是利用服务器和光盘来进行存储,比较死板,难以进行功能扩展。而目前新兴的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具有数据快速调用、网络共享与应用拓展等功能,与PACS系统相结合,将是未来影像存储的一大方向。
其原理也很简单:医院将PACS系统部署到第三方云平台,通过云平台的分布式、负载均衡的集群系统,实现全天候影像存储。云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跨平台、多终端、PC和移动设备的全面融合,进而彻底实现影像无纸化、无光盘化、无胶片化。
这种全新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每一位医生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并且丰富了医生的协作工作场景。此外,医院也不用再去花重金购买服务器,从而减少繁琐的后期维护和扩容,以到达节省成本的目的。
数据存储的问题解决了,但数据的标准化又成为了新的问题。虽然医院可以利用PACS系统来实现各类仪器之间的信息互通,但由于不同厂家的设备和不同PACS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标准各不相同,让信息的采集和传递非常困难。就好比不同语言和国家的人遇到了一起,你讲你的ABC,我说我的吃了没。如何让这些不同国家、不同厂家的产品形成统一的标准,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这方面,美国人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1985年,美国放射学会ACR和美国国家电器制造商协会NEMA共同制定了一种规定数字医学影像和相关信息格式及信息交换方法的标准: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缩写为DICOM,DICOM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临床数据交换的医学图像格式。
在DICOM标准下,影像设备提供统一标准的影像数据给PACS系统。而对外通讯方面,PACS系统仍然使用DICOM,这样就形成了最大限度的统一。简单来说,就是让各家的仪器统一用一种接口,就好比我们将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
1993年,DICOM顺利发展到了第三代,也就是DICOM 3.0标准。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医疗设备厂商宣布支持DICOM 3.0标准,DICOM 3.0逐渐成为了全世界医疗影像行业公认的标准。
PACS系统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作为医院HIS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构建进入医院信息系统网络时普遍遵循HL7标准和IHE规范。随着HL7标准和IHE规范的不断完善,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Mini PACS(微型PACS)、科室级PACS、全院级PACS、区域PACS等。
- Mini-PACS:是指只用在单一类型的影像设备,CT或者MRI等。
- 科室级PACS:放射科多台影像设备可实现影像、诊断报告共享。
- 全院级PACS :将全院各科室临床主治医师、放射科医师和专科医师以及各种影像、医嘱和诊断报告联成一网。
- 区域PACS: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总之,PACS系统的出现,既解决了图像的采集问题,又解决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问题,至于尚未提到的影像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在后面来详细说明,在此之前,先来了解下医学影像大数据。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50074363082152398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