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最近一段时间,医疗器械股市板块的起起伏伏引发了整个市场的关注,在近期多重利好政策加持下,以医疗设备为代表的医疗新基建板块预计在三季度将延续此前中高速成长趋势,例如在近期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的政策支持下,医疗基建/设备国产替代的行业逻辑有望得到强化。
而近日,著名医疗器械龙头股海泰新光发布了自己的三季报,前三季度挣了1.4亿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4亿
海泰新光是国内少有的具备从核心部件、关键设备到系统集成的行业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公司从早期的光学代工切入内窥镜ODM市场,随着对内窥镜核心设备生产能力的布局,公司推出了自主整机品牌,走向市场。
海泰新光最新披露的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55.8%;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52.5%;每股收益为1.61元。单季度看,Q3实现营收1.43亿元,同比增长73.88%;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增长82.37%,创下单季度净利润新高。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据挖贝网的报道,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3,460,452.72元,总资产1,300,517,292.07元。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339,672,960.0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77%。
图|海泰新光近三年单季度净利润表现
史塞克订单持续增长功不可没
海泰新光认为高增长主要来源于:
(1)客户需求增加、产能释放带来的内窥镜、光学器件等产品的放量;(2)美元汇率升值影响,外销收入同比增加600多万元。
他们认为,三季度增速较快主要为疫情恢复、新区域新产品推广驱动下游产品放量,带动公司收入增长,拆分行业增长情况,全年收入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且2023-2024年,随更新迭代需求的持续、光学板块加速拓展等,收入仍将保持相对较高增速,据了解,海泰新光为史赛克荧光硬镜光学部件全球唯一ODM供应商。
成长性:史赛克订单持续增长,横、纵向拓展打开成长天花板
(1)第一大客户订单持续增长,带来高增长确定性。2022Q3公司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74%,主要受三季度史赛克发货量大幅增长医用内窥镜以及美元汇率升值等影响。公司2021年报显示,美国客户研发的4K荧光腹腔镜准备在2022年下半年实现量产,持续为史赛克AIM平台产品供货。2022Q3出货量的增加已验证公司订单放量加速的逻辑;随着公司与史赛克的深度绑定以及史赛克在全球的稳定扩张,公司未来收入增长可期。
(2)横、纵向拓展打开成长天花板。横向拓展光学板块,公司Q3各业务模块销售规模在半年度基础上持续增长,口扫、激光等均保持相对较高增速,与丹纳赫的显微镜合作项目、掌静脉的应用等均为公司下半年工作重点,随公司光学板块渠道与产品拓展,该板块2022-2024收入或将保持30%-50%的同比快速增长;纵向拓展整机产品。公司白光内窥镜整机、共聚焦显微影像仪、内窥镜荧光整机均已获批,公司公告显示,目前公司在山东省内建立了七个营销中心,每个营销中心配置了1-2位销售人员,在山东省内投放了二十台左右的整机设备进行临床试用,整机的放量或将带动公司收入提升。
持续政策利好
此外,海泰新光4K超高清荧光摄像系统已于今年一季度获得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外加医疗器械领域政策频出,先有创新器械不纳入集采,后有面向医疗机构的贴息贷款,同时还有早先的医疗专项债政策彼此配合,多项政策共同作用,也都进一步加速医疗器械的向好趋势。
“我们认为医药板块目前已处于较高性价比的位置。尤其是创新医疗器械赛道,随着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攻坚,国产龙头企业逐步突破高端设备核心技术壁垒,部分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平。”有业内专业人士这样点评,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支撑下,国产器械技术不断升级,不少领域国产器械产品质量媲美进口,但在PET-CT、软镜、硬镜等具极高技术壁垒的产品领域,国产化率仍不足10%,具有极大提升空间。
2016-2020年,我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从152亿元增至231亿元,复合增速达11.1%,是全球同期水平的3倍有余。另据Frost & Sullivan预测,2020-2025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复合增速将达11.7%,2025年将突破400亿元大关。
而未来因多重助推因素,内窥镜市场还将进一步释放巨大空间:
(1)随着老龄化加深、环境问题增加,我国关节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或保持较高水平,相应领域的内窥镜检查需求随之增加;
(2)我国微创手术渗透率提升,而随着微创手术扩展到更多的临床科室,内窥镜诊疗技术也将拓宽临床场景;
(3)社会经济发展,人均医疗消费水平提升,将推动我国内窥镜行业持续发展。
从长期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医疗器械市场想要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在技术研发领域不断投入,只有在技术水平上不断提升,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之中保持自己的持续竞争力。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编辑:吴红
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H08UT30514W2TT.htm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