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心有独特的教学机制以及培养高素质领军人才计划。影像中心聘请国际顶尖教授指导科研方向、方法,以及对科研进行效果评估,国际化的师资力量被称为讲习教授团机制。通过在影像中心近距离的学习,学生们将系统了解脑血管MR管壁成像的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和临床应用现状,掌握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磁共振影像表现规律及判读分析的标准化方法,为临床开展规范化脑血管高分辨率MR成像奠定坚实基础。 影像中心-团队研究方向 李睿老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斑块成像,通过硬件研发、磁共振成像线圈研发、序列研发,以及成像方法研发,获得黑血成像方法,借助黑血成像可观察神经血管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情况。另一个与斑块有关的研究是北京市科委的前瞻性项目,通过观察斑块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斑块特性来达到预测斑块进展的目的。当前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系统已经建立了斑块分割和成分提取两个模型,下一步,两个模型如何与医疗诊疗流程结合起来减轻医生的负担,以及怎样形成一个良好的商业变现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与此同时,李睿老师对影像中心的其他老师的研究项目也做了进一步的介绍,致力于磁共振神经成像方法研究的郭华老师,正在做高分辨率DWI的数据研究,这是唯一用医学影像看到神经纤维素走形的方法。心脏磁共振成像研究专家丁海艳正在进行有关心脏磁共振的心肌定量成像研究。研究生理量化成像的陈慧军老师则在进行定量磁共振研发,他希望用DCE动态增强的方法能够观察到炎性反应和新生血管的状况,包括动脉瘤瘤壁以及肝脏的状况。研究超声成像的罗建文老师,正在研发依靠高帧频超声获得斑块弹性的数值。此外,李睿老师还通过与多个医院合作的实例,详细讲解了医学影像的研究成果对动脉瘤、癫痫病、颅底肿瘤、帕金森病等在治疗过程中的原理及应用情况。 影像中心-团队研究成果 从2010年成立到现在,影像中心每年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共发表了近40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论文数量在全国所有影像行业的同类里面最多,科研能力达到了全国最好的水平。仅去年,影像中心的六位老师在磁共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医学磁共振》(MRM或官方简称“Magn Reson Med”)发表了1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除磁共振行业期刊,放射学杂志、临床杂志也相应发表了重量级文章,影像中心希望借此思路影响到磁共振技术行业,放射科、临床科室,甚至基础医学的研究。李睿老师表示,今后影像中心的学术论文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也将越来越高。
影像中心培养了一批影像专业人才。影像中心自2010年建立,2016年第一批博士生毕业,至今共培养出20多位博士生毕业生,20位硕士生毕业生,以及一些本科生。学生在毕业后会流向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民族企业,或者进入耶鲁、哈佛、麻省、剑桥等国际顶尖学校。从近几年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情况来看,影像中心培养出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话语权。随着影像中心规模的扩大,影像中心每年参与全球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ISMRM)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每年组织举办医学影像高峰论坛,参与规模也逐渐增大。影像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影像中心还和大型的公立医院进行科研和临床试验的合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斑块成像技术的研究、影像中心有独特的3D黑血线圈序列、成像人工智能分析等都是影像中心科研成果转化的重点。李睿老师表示,今后AI技术、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都是影像中心技术发展的趋势。 小结 影像中心并不是做常规影像技术的磁共振系统、超声成像系统,而是做基于成像系统的高级临床应用的开发,利用已有磁共振成像或者超生成像设备,研究和挑战如脑卒中、心脏病、冠心病、肿瘤等不同疾病不同的成像方法,重建设备算法、图像处理算法、临床决策方法,打通整个治疗环路,为医院和疾病服务。
未来,利用AI、互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影像中心可以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病性疾病进行更深入的临床影像研究。而影像中心也希望通过更多临床实验改变临床指南、影响临床决策,开启更多前瞻性研究。从长远计,这些先进的医疗影像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大学供少部分人科研,更应该向临床医院转化,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