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新生儿科副主任韦红教授床旁查看和指导。邹乐摄
早产宝宝丫丫依偎在妈妈怀里,紧贴着妈妈的皮肤趴着,甜甜地睡着了。这个本该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仿佛又回到妈妈“子宫”里一般,既温暖又安全。这温馨的一幕发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两江院区新生儿科母婴家庭病房里。
在人们印象中,患病的新生儿一旦住进新生儿病房,就意味着刚出生就与父母分离。只有靠每天短暂的探视时间,父母才能瞧瞧孩子。而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母婴家庭病房,父母可以24小时陪伴在新生儿身边,免受“分离之苦”,仿佛有了家的“味道”……
新生儿家庭化病房
家长可24小时参与治疗护理
“来,不要紧张,深呼吸,像这样抱紧宝宝,你可以做得更好!”9月19日上午,新生儿科护士长何华云和责任护士汪燕一遍又一遍地鼓励着张妈妈采用“袋鼠式护理”方式,呵护着体重只有1780g的早产宝宝丫丫。
重医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韦红教授介绍,相比机械的保育箱,来自母体的声音、温度、心跳、抚摸,有着独特的疗效,这种皮肤贴着皮肤的“袋鼠式护理”,是安抚早产儿、帮助其发育的良方。
重医儿童医院两江院区新生儿科母婴家庭病房。邹乐摄
据了解,张妈妈在怀孕33周时生下一对龙凤胎,姐姐丫丫出生时体重仅3斤,目前有轻微黄疸,弟弟因为新生儿肺炎还需继续住院治疗。原以为不得不与孩子分离一段时间,没想到医院的母婴家庭病房可让她与丈夫一起入住。
在护士的指导下,丫丫的父母参与到家庭式照护模式中来,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学习换纸尿裤、处理呛奶、抚触、怀抱的姿势、急救复苏、袋鼠式抱抱……
新生儿科副主任韦红教授和责任护士汪燕正在评估新生妈妈护理技能,指导家长做袋鼠抱。邹乐摄
张妈妈说:“孩子刚出生就在新生儿病房里,我很担心她有没有哭,哭的时候有没有人会抱抱她,哄哄她。在母婴病房,我们可以参与到照顾她的过程中,陪着宝宝一起进步,能见证孩子的成长,让初为人母的我很安心很踏实。”
2021年初,重医儿童医院“高危儿”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全方位上线。“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旨在鼓励父母与医护人员协同照护高危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脑损伤患儿,有利于促进患儿疾病恢复、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改善预后;同时培养母婴情感,减少家长焦虑,这也正是新生儿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韦红介绍道。
家庭参与式护理
让患儿更好地向家庭过渡
“汪汪阿姨,可乐妹妹现在都能自己走路啦!”近日,家住湖北恩施的可乐妈妈给母婴病房护士汪燕发来一小段女儿的视频,视频里的小女孩有着圆圆脸蛋、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正摇摇晃晃地朝镜头走来……
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女孩,一年前曾收到过三次病危通知书还面临着脑瘫的风险。
康复出院后的“可乐”一家重展笑颜。受访者供图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护士汪燕说道,“可乐”在新生儿科母婴病房住了一个多月才康复出院。在此期间,“可乐”妈妈和爸爸在护士的帮助下,学会了不少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出院后,看着小可乐一天天健康成长,可乐妈妈欣喜之余用新媒体平台记录下女儿的成长瞬间,还在微信群里和新生儿妈妈分享在母婴病房学会的护理知识。“我想,母爱的伟大之处应该就在于,面对困境绝不轻言放弃,汇集爱和力量灌溉孩子的健康成长。”汪燕感慨。
患儿家属为医护人员写下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邹乐摄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地陪伴中,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医护人员感受到了“家庭参与式照护”的力量。韦红说:“我们发现,好的治疗效果不仅依靠高精尖的技术,也需要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管理。”
据了解,目前,重医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母婴家庭病房设有3个独立房间。主要开展项目包括NICU患儿早期家庭参与式护理、高危儿出院前过渡准备、高危儿家长培训教育、家庭照护能力评估指导、宝宝日常观察与护理指导、各项护理技能培训与指导、制定个性化喂养方案、体格生长监测培训、宝宝异常情况识别及紧急事件的处理方法、高危儿早期康复训练等。未来,新生儿科将开设更多的家庭病房,以满足更多宝宝和家庭的需要。
一面面锦旗背后,是患儿家长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邹乐摄
“新生儿有着强大生命力,代表了希望,我们将用尽全力去守护这份希望。在医疗卫生水平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更需要新生儿专科医务工作者不断努力,让一些早到的天使在温暖的怀抱中向阳而生。”新生儿科副主任韦红说。(陈琦、尹梓念)
来源:http://cq.people.com.cn/n2/2022/0921/c367672-40133621.htm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