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给内镜系统装上“GPS”,外科医生在术中既能通过内镜清晰观察到囊腔内部病灶及重要的解剖结构,亦能通过实时导航精确判断所看到的病灶和解剖结构的具体部位,对复杂囊腔进一步搜寻,在刮治过程中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这项国际领先的NBEE技术(基于术中导航的内镜辅助刮治术)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顺利开展。据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是目前广东省唯一配备该导航系统的口腔专科,团队已在近日完成了该技术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杂志的发表。科室将借助该项创新技术为颌面部疾病尤其是颌骨囊性病变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年轻患者病变复发
医生“双管齐下”微创为他纾困
稍早前,年轻的小曾因左下颌骨巨大囊性病变(成釉细胞瘤)接受了开窗引流术治疗,但在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病变范围出现了增大。对于像小曾这样的患者,传统的“左下颌骨节段性切除联合腓骨瓣修复”治疗方案需要从小腿处取腓骨骨瓣对颌骨进行修复,这不仅会给患者留下明显疤痕,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运动功能。考虑到小曾年纪较轻,充分考虑了其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黄志权教授团队决定应用NBEE技术为小曾开展治疗。
术前,手术团队将小曾的CT数据进行重组,并对病灶进行分割,同时标注出下牙槽神经的走向。随后,团队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术中导航系统中进行匹配。术中,团队通过专用适配器将导航和内镜相结合,“双管齐下”为小曾精准刮除左下颌骨病灶,并保留下牙槽神经。手术操作均在口腔内部通过牙龈切口进行,小曾面部未留任何切口。
半个月后,小曾术区感觉麻木的症状基本恢复,术后1年复诊,术区未见无复发,囊腔内骨改建情况良好,可见新骨生成。
CT数据软件重组及分割,将肿物范围及下牙槽神经走行范围进行标注
术中将内镜与导航参考架结合
术中导航内镜联动,对病灶进行刮治
术后1年复诊,患者病灶无复发,囊腔内新骨生成情况良好
导航系统当“眼睛”
新技术将解决传统治疗的三大痛点
黄志权教授介绍,小曾所患的颌骨囊性病变是颌面部一类常见的累及上下颌骨的疾病,以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为多见。其中,巨大颌骨囊性病变的治疗常让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感到棘手,痛点主要有三点。
首先,传统单纯刮治术由于视野受限和病灶范围、相关解剖结构定位不准等原因,常出现病灶刮除不彻底,且在刮治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如下牙槽神经血管束),进而导致病变的复发和相应术区感觉麻木等情况的发生。
其次,颌骨开窗减压术虽创伤较小,但需患者长时间的定期复诊并行每日囊腔内冲洗,且近八成患者需行二次手术对剩余囊腔进行刮治,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最后,对于接受了前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效或复发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患侧下颌骨节段性整段切除,并行腓骨瓣移植修复,给患者留下较大创伤。
为解决这些临床痛点,黄志权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引入口腔颌面外科术中导航系统。据悉,这是目前广东省唯一配备该系统的口腔专科,“这是传统刮治方式所无法达到的,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所得亦所见’。”黄教授介绍道。
据悉,目前团队已熟练掌握了该项技术,并为20余位颌骨巨大囊性病变患者成功开展手术,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质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患者既得到疾病的治愈,又能保持外貌的完整,从而重回正常的生活。”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团队也将会继续探索和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为更多的颌骨囊性病变以及其他口腔颌面部病种的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黄睿 刘文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