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来源:封面新闻
彭宽萍 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张志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技师,放射技术教研室负责人,主要承担着医学影像技术及教学工作。他既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他对放射工作充满朝气与活力,一干就是20载。
青年技师胸怀抱负被分配到“小众科室”
2002年,刚从第三军医大学放射专业毕业的张志被分配到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医院)放射科,成为了科室里最为年轻的一批放射科技师。
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年轻的张志怀揣着对放射事业的热忱,投入到了岗位工作中。但2002年的放射科在医院里只能算一个“小众科室”,没有急诊科的夜以继日,也没有ICU的繁忙,有的只是每天重复地做检查、读片及出报告。
“刚出大学,其实我和同事们都希望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为患者做点儿事,希望能在岗位上干出成绩。但每天平凡的工作,一度让张志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张志说。
这种想法一直伴随了张志一段时间。直到某天,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点名”要找张志。刚刚为患者做完检查的张志听到有人找也是很懵。
“当时,我以为是自己做的检查有问题,患者来找‘麻烦’了,而且我对这个患者也没有印象。见面后,他才说明了找我的原因。”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志现在还记忆犹新。
原来小伙子到医院进行体检,当时正是张志为其做的检查,为其筛查出了肺癌。精准的检查结果,小伙子也及时进行了手术和后续治疗,所以希望当面感谢张志技师。
虽然只是简短的话语,却让张志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认识:放射影像资料是医生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放射技师精准定位病灶,才能为患者争取到最佳治疗时间。
为抢救地震伤员 三天三夜未合眼
2008年,汶川突发地震,部分群众在地震中受伤,并陆续被转运至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也接收了部分伤员。
由于地震伤员中多数为骨折伤,需要进行CT检查。放射科门口排满了等待检查的伤员,为了简短伤员等待时间,张志和同事们将科室能够使用的CT机全部利用起来,所有能够上岗的技师都坚守岗位。
“许多伤员被送来时,我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作为党员,这种时候更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同时,由于伤情,许多患者也容易在等待中出现焦虑、急躁等情绪,所以快速的检查,才能让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张志表示。
据了解,为了缩短伤员检查等待时间,张志和同事们一同奋战,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做完最后一位伤员,张志才稍稍松了口气。
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张志爱人李烨,虽然明白医者肩负的使命,但看着忙碌了几天倒床上就睡着了的张志,还是心疼不已。“选择了从医,就有了一份责任。群众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冲上去!”李烨也是这样认为的。
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救治伤员659人,开展大手术114台,中小手术400余台。放射科的精准、及时放射检查,为成功救治伤员奠定了基础。
用行动争取科室“排头兵”
现在,张志成为了科室放射技术组的组长。为了减轻值班人员工作压力,缩短病人候诊时间,张志值班后也常常放弃补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检查室里,哪里有问题了,他就一定会出现在哪里。
考虑到放射科机器多、设备贵重,张志就利用休息时间对设备的基本情况、运行状况逐一登记入册,主动联系工程师对设备进行必要的保养和检修。在张志和同事的齐心管理下,影像设备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
放射类机器许多都有辐射,长期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张志每天都会提醒同事们佩戴好辐射剂量牌,并叮嘱大家一定要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检查,减少辐射伤害。
由于部分患者病情特殊,可能需要技师在机房内辅助完成检查。这时,张志总是三步并作两步走,抢先穿戴上铅衣和铅脖进入检查室。
朱海潮是科室里的年轻技师,每天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扭”不过张志,“因为进入检查室被辐射的可能性较大,这种时候,张老师总是跑在最前面,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0LPDRN0514D3UH.htm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