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记者台雪超
以危险分层,为急性胸痛患者建立实施救治的快速诊疗通道;以多学科协作,为胸痛患者优化诊疗流程;以“点辐射面”,实现区域化诊疗模式——青大附院胸痛中心通过多学科合作及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为胸痛患者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打通患者救心救命通道。
卓越团队
为患者保驾护航
青大附院胸痛中心自2018年4月正式成立,同年12月14日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标准版认证。经过4年的运行建设,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渐扩大。期间共接诊胸痛患者3000余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0余例,主动脉夹层300余例,肺栓塞400余例,平均每年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600余例,每天24小时守候,365天无休。
胸痛中心由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脏超声科、放射科、检验科专家及中青年业务骨干组成。其中,急诊科冠脉介入团队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全国最早的一批由急诊科医生(心血管病专业医生)承担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的团队。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成功救治了数万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胸痛中心专门设置了“胸痛一包药”的急救药箱,对于直接就诊于胸痛门诊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一经确诊,均采取“先用药后付费”原则;对于怀疑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或鉴别不清的胸痛患者,可全天24小时开展强化CT检查,以达到进一步简化诊疗环节的目的。
打通急救绿道
生死边缘挽生命
胸痛中心集合了医院的各方面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借助多学科的优势,可以进行快速、准确的疾病诊断,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宝贵的的治疗时机。
急性胸痛患者来诊前、途中或到医院后,急诊科医生协同各相关专业医生能够迅速对病情做出判断,调动相关专业医疗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一对一救治。
2021年5月24日凌晨,一名47岁的男性在当地医院陪床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家人要求采取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因当地医院不具备介入手术条件,需转至青大附院进行治疗。在患者被120转院至青大附院的途中,当地医院已与青大附院胸痛中心进行了前期沟通和联系,一条院前-院内紧密衔接的“绿色通道”已经开启。通过电话沟通及远程无线传输系统,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等资料提前传输至胸痛中心,在市南院区由急诊科李鹏教授带领下的介入团队利用转运的时间差,提前对病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并已早早等候在手术室。凌晨1点30分,当120救护车到达急诊门口时,患者直接被转运至急诊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手术,从到达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仅仅用时13分钟!13分钟,远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13分钟,创造了青大附院胸痛中心的新纪录。
高质量发展
全力开展胸痛中心建设
胸痛中心施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各院区同质化、规范化开展胸痛患者诊疗。
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制定标准化、科学化诊疗规范及救治流程,提高早诊断、早治疗能力;确定关键时间节点质控指标;开展典型病例讨论;定期分析关键质量控制指标,持续改进存在的问题,保障胸痛患者救治质量及安全。
突出指引标识:在院内及医院周边设置醒目的急诊(胸痛中心)指引或标识;急诊分诊、挂号、诊室、收费、抽血、检验、药房等各功能分区有急性胸痛优先标识。
开展不同层次培训教育:在院内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分层次培训;对社区人员、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宣教,使其了解胸痛救治的相关知识,引导患者选择正确的就医途径;对120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培训,规范院前首次医疗接触救治。
规范数据上报: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云平台数据库要求,明确诊疗过程中各时间节点及各节点关键控制指标,及时、客观、准确、完整记录并上报有关数据。
探索全域模式
助力健康中国
“全域模式是未来胸痛中心发展趋势,可以通过胸痛中心重大疾病救治模式,实现院内院外一体化诊疗服务,将医院救治能力和区域救治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全覆盖的区域内救治体系,对于提高患者救治效率、优化全病程管理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青大附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成员,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急诊内科主任兼急诊门诊主任尹磊教授介绍,未来,胸痛中心将以不懈努力和付出,整合医院各学科技术优势,协同推进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助力推动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和康复一体化建设,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挽救患者生命,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IHUP97V0530WJIN.htm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